南管在台湾

作者:辛晚教     来源:      阅读:8117次     上传时间:2007-3-5                                      【 字号:       】

湘灵音乐社主办---新加坡2000年国际南音研讨会论文 

                          台湾辛晚教  2000.9.21-22

一、台湾南管的兴衰

    南管传入台湾,当在明末思齐(1621)率三千入垦笨港及郑成功(1661年)收复台湾,随闽南人移民台湾时同时传入。台湾最早南管社团,据称是由陈佛赐创立之鹿港「雅正斋」时间约在16951749年间,另外是北港〈集斌社〉,据称亦在乾隆11年(1745)即已成立。

    演唱南管是早期移民台湾闽南人重要休活动。也是庆典婚丧礼仪重要音乐。宜乎各地均有南管馆阁,有属大户人家的,有属庙宇的,有属社区的曲馆,有属同乡会的,亦有属公共娱乐场所的。在台湾过去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南管它温暖了先民来台拓垦孤寂的心灵、怀乡情绪,它也丰富了常民的休生活。

    从艺术言,南管是闽南语(泉州次语系)最高的戏曲艺术结晶。南管它古朴典雅、流传悠久、同时保存很多历代各地曲牌韵及文辞、俗语,是具有可供研究参考的戏曲音乐活化石。南管深具文学、音乐、历史、社会的价值,值得我们保存活化。

台湾三百多年来南管的发展

一、明清时期(16611895)是南管移入成长期

    此时期,大致言之两岸关较为密切,来往较频繁,两岸河港是来往贸易集散中心,道光咸丰年间,台湾所谓「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台北万华)」即说明当时两岸往返促使台湾西部河港口发展兴盛之情况。当时台湾基本上还是农业社会,南管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早在康熙时期,台南已有流行演出南管七子戏的记录。郁永河康熙三十六年(1679)奉命来台矿,曾写〈台海竹技词〉八首,其中之一「肩披鬢髮耳垂,妈祖宫前锣鼓闹,粉面朱唇似女郎;侏离唱出下南腔」即是指述当七子戏热闹情况。

二、日据时期(19851945)南管继续成长及南管戏转型期

    日据时期由于基隆港、高雄港两国际港之兴,台湾开始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台湾因受日本影响,也受到西洋文化之影响,台湾文化开始多元发展,不过南管因与日本雅乐性质相近,且因一些其他因素故仍受到日本统治阶级的尊重。例如日本皇太子、皇室到台湾照例安排南管欣赏演奏。使台湾南管得以延续发展。日据时代,台湾有很多七子戏班,如台南「金宝兴班」,「和声班」鹿港的「瑶香班」,新竹香山「小锦云」,但昭和时代南管高甲戏已逐渐替代七子戏,七子戏开始没落。台湾南管高甲(九甲)戏记载文献,最早见于清光绪27年(1901)。日据昭和二年(1927)台湾总督府公台湾共登记有11个高甲戏班(包括白字戏)。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日政府推行皇民化运动,对台湾一般本土性艺文活动大都受到压制。

    日据时代,大陆应聘来台传授南管名家弦友吴彦点先生(晋江)、沉梦熊先生(厦门市)、郭水龙先生(阔头仙)(惠安)、陈金龙(业仙)先生(南安诗山)、骆佛成先生、林祥玉先生、陈文地先生、许章先生、江石头先生、廖昆名先生、郭水龙先生他们对台湾南管的成长发展贡献很大。

三、光复后(1945年~1970年代)由盛而衰微时期

    光复后初期,传统戏曲又开始活跃,南管馆阁活动也逐渐活络,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政治上的限制解除,常民恢复以往常态生活,一是(19451949年间)两岸可以直接来往(1949年后至两岸开放探亲以前大陆南管人来台多经第三地辗转而来),很多南管艺人及南管欣赏人口移入台湾,注入新的活力。光复后前期南管老师或弦友如许宝桂(吴树兰)女士(厦门)、许金池先生、曾省先生、施振华先生、欧阳泰先生、骆再兴先生、陈忠先生、郑淑简先生、李拔峰先生、林永赐先生、张鸿明先生、陈瑞柳先生、张再兴先生、刘赞格先生。50年代,60年代台湾快速工业化及追求现代化促使台湾经济结构有很大的改变,社会生活型态及观念也随著有很大的改变。6070年代随著台湾的快速都市化,农村居民大量移居都市,使原来均是单纯地区地缘性南管社团,新发展出都会性功能之社团。再者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学习南管人新血逐渐减少,而旧南管人逐渐凋零,因此南管也随著衰微。由南管馆阁的成立、解放,应可说明南管音乐的成长及兴衰大致情况。

    以鹿港地区为例在清朝时最早成立的南管馆阁是〈雅正斋〉时在17491695,(李秀娥、许常惠调查资料)。

    在日据时期成立之南管馆阁计(李秀娥调查资料)〈雅颂声〉(1896),〈聚英社〉(19121890),〈崇声社〉(1916),〈大雅斋〉(1925)。

    在光复后成立之南管馆阁有〈同意斋〉(1946),〈遏云斋〉(1954)。

    鹿港地区先后成立七个南管馆阁,惟大都在5060年代即解放。如〈雅颂声〉于1966年散馆,〈崇声社〉于1959年散馆,〈同意斋〉于1948年散馆,另〈正雅斋〉亦于1990年散馆。

    鹿港地区现在仅剩〈雅正斋〉、〈聚英社〉、〈遏云斋〉三个传统馆阁。

二、台湾南管之复兴

一、〈民间艺术〉重振与政府政策

    60年代、70年代智识份子,鉴于台湾快速西化,传统优良文化艺术急速式微,开始有些忧虑,反省。因而产生了70年代保存传统文化艺术的倡议及运动,例如开始编唱校园民歌,编排具民族文化主题的舞蹈。为保存南管避免流失,1979年中华民俗基金会许常惠教授开始主持「鹿港南管音乐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并指导吕锤宽等研究生从事南管音乐研究,整理南管乐谱。70年代是文化寻根,回归乡土的年代,也是〈民间艺术〉重振的年代。1980年起,教育部委台大人类学系所、政大社会学系及边欧研究所进行「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与艺能」的研究调查计画。

    1981年台湾政府在行政院成立了文化建设委员会,目的在藉由维护文化资产,提倡精文化并推动民俗技艺活动以形塑现代化国家文化形象。1982年政府为保存文化资产,充实国民精神生活,并发扬中华文化,公实施〈文化资产保存法〉。所谓文化资产,其中有一项就是〈民族艺术〉;包括民族及地方特有的艺术。1992年政府又公「文化艺术奖励条例」,以奖励艺术传艺及活动。

    1996年「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成立,其设宗旨在统筹规划,推动传统艺术之维护、研究发展、传习、展演、推广工作。1999年又筹备成立「传统音乐中心」。

    〈文化资产保存法〉、〈文化艺术奖励条例〉之公实施,及传艺中心之成立运作对民族艺术或民间艺术之保存发展助益甚大。

二、南管的保存传习计画

教育部1991年公告实施第一阶段三年六项传艺计画,委国立艺术学院办理,由艺师李祥石先生负责梨园戏传艺之教学。

文化建设委员会自19957月起实施第一期三年「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画」,所谓「民间艺术」自然包括南管戏及曲。

    此项工作第二年起,改由文建会新成立的附属单位「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办理。第一期办理结束后,19987月起开始第二期另三年保存传习计画。

    南管戏曲保存传习的实施方式有二,一是(政府负担全部经费)委学术,或相关社团办理,二是补助相关社团办理。

(一)委传习保存案

    如汉唐乐府〈梨园戏传习计画〉、江之翠实验剧场〈南管戏传承计画〉、清雅乐府〈七子戏(梨园戏)传承计画〉、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南北管传艺实施计画〉(南管部份包括七子戏及南管乐)、(台北)华声南乐团〈南管古乐传习计画〉、台南市南声社〈南声社南管古乐传习计画〉、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高甲戏技艺保存计画〉。

(二)补助传习案

    如中华管研究团〈南管保存传习暨推广计画〉(华声南乐社在委案结束后继续得到部份经费补助办理传习)。台中和合艺苑〈七子戏传习计画〉、金门南乐传习案、清雅南管传习、南声社南管传习。

三、南管艺术奖

    国家重要艺术奖列有南管项目表示政府及民间肯定南管艺术价值及南管艺人努力的成就。

(一)「民族艺术薪传奖」

    1985年起教育部为表扬传统技艺精良或传承有功之人士或团体办理「民族艺术薪传奖」颁授。曾经获得教育部「民族艺术薪传奖」荣誉的南管艺人团体计如:余承尧先生(1987)、吴素霞女士(1988)、蔡添木先生(1989)、郑淑简先生(1990)、吴昆仁先生(1990)、刘鸿构先生(1991)、尤奇芬先生(1994)。团体方面得到薪传奖者如:南声社(1985)、雅正斋(1986)、聚英社(1986)、华声南乐社(1988)、汉唐乐府(1992)、闽南乐府(1993)。

(二)重要民族艺术艺师遴选

    教育部为保存、发扬及传授传统技艺,于19891999两次举办对于重要民族艺术具有卓越技艺之艺师遴选。南管李祥石先生于1989年获遴选为国家艺师。

(三)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

    南管艺人吴素霞女士1999获得由民间组织〈中华民国资深青商会总会〉主办的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殊荣。

(四)其他重要艺术奖项

1.1998年南管老师张再稳先生、张鸿明先生荣获台湾省文化处主办「民俗技艺(南管)终身成就奖」。

2.汉唐乐府因出版南管CD荣获1990年金鼎奖。

四、南管活动

    近十几年台湾南管活动相当频繁,其类别大致如下:

(一)全台湾地区南乐联谊大会

    台中县清水〈清雅乐府〉于1993为庆祝成立四十年举办「台湾南乐联谊演奏会」、19982000举办〈中华南乐公演联谊演奏大会〉,台湾各地参与馆阁社团非常之多,大会时间为一至二日。

    〈清雅乐府〉理事长黄金发先生,推展南管非常热心,任事能力很强,值得佩服。

    此项活动曾获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台中县立文化中心的补助。

(二)配合节庆举办南管音乐会

1.孔子圣诞南管音乐会

    为恭祝至圣先师孔子圣诞及教师节,自1994年以来每年咸和乐团例在台北市孔庙举办南管音乐会,邀请弦友一起参与演奏演唱。

    历来应邀参与音乐会的其他馆阁包括闽南乐府、东乐府、汉唐乐府、华声南乐社、永和南乐社、基隆闽南第一乐团、浯江南乐社、台北市南管文化基金会筹备处。

    此项活动主要获得文化建设委员会经费之补助,及保安宫及孔庙行政上协助。

2.保安宫庆祝保生大帝、神农大帝圣诞南管音乐会

    咸和乐团为庆祝保生大帝、神农大帝圣诞,曾举办过几次音乐会,欣赏听相当多。

3.元宵节南管戏曲表演

    如为庆祝千禧龙年闹元宵,文建会特地配合灯节于国父纪念馆安排一系列传统戏曲表演活动,其中包括咸和乐团之南管九甲戏曲节目,观反应热烈。

4.五月节南管会

    农历五月端午节,不仅是诗人节,鹿港亦常配合举办南管会奏,吸引南管爱好者聚会。

5.中秋节南管会

    中秋节亦是弦友重要聚会的日子。各地中秋节南管会奏会唱活动很普遍。

6.郎君祭南管会

    台北地区近年少有郎君祭南管会,台南南声社每年仍持续举办郎君祭南管会。彰化南北曲艺馆,于落成及年纪念均举办郎君祭及整弦大会,邀请各地馆阁与会,相当热闹。

(三)「民间剧场」活动

    19821986年文建会于台北举办大型〈民间剧场〉活动,其中列有南管表演节目,观人山人海。

(四)两岸南管交流

    1987年12月2,政府开放大陆探亲后,两岸民间开始可以正式来往。自此两岸南管交流日趋频繁,更催化湾南管之发展。

    两岸南管交流之情形,如1989年汉唐乐府、南声社、闽南乐府等等团体至大陆厦门、泉州、莆田等地访问,同年原大陆南管老师卓圣翔先生经由新加坡来台定居传授南管。1990年大陆南管学者王耀华、刘春曙两教授访台。199110月,中国南音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于泉州市举行,台湾南管弦友专家应邀参加。

    1992年台湾中华民俗基金会组团赴泉州观赏「天下第一团」等十九剧种之会演。

    1993年大陆姚泉、潘爱治艺人应聘来台国立艺术学院传授南管戏。

    19943月,厦门金莲高甲戏团一行45人由陈耕所长领团来台湾及金门巡演出,并于31日举办〈台闽高甲戏表演艺术观摩交流研讨会〉。

    199411月,泉州南音团由陈日先生领团访台,巡交流表演。1994929,泉州木偶剧团黄奕缺等三人来台。

    199512月,厦门文化局长彭一万先生等三人应汉唐乐府之邀来台访问。

    19978911日,台北举办〈海峡两岸梨园戏学术研讨会〉。81417日,泉州梨园戏团在台北国家剧院演出《节妇吟》、《李亚仙》、《玉真行》、《士久》、《摘花》、《寿昌寻母》、《过桥》、《陈三五娘》。

    1999年元月泉州仙景小学南音班来台访问,全岛巡与各馆阁交流会奏会唱。在台北市保安宫的一场交流会唱由保安宫咸和乐团承办,庙内三川殿及两旁廊观爆满,至为成功。

    1995年以来,为配合南管戏曲传习计画之需要,大陆艺人应聘来台传艺的艺人很多:

    应江子翠之聘任教的先后有:潘爱治女士、张在我先生、施织女士、谢永健先生、李丽敏女士、张泉先生、陈美娜女士、陈济民先生、黄雪娥女士、吴明森先生、王显祖先生。

    应汉唐之聘驻团之教席除嫁汉唐主持人陈守俊为妻的泉州名艺人王心心女士外,另有曾家阳先生、箫培玲女士、吴明森先生、曾静萍女士、蔡亚治女士等等。

    因两岸南管交流也促成大陆名艺人嫁到台湾帮助南管发展,除前述王心心女士之案例外近年尚有傅妹妹女士及詹丽玉女士。

(五) 南管搬上艺术殿堂

1.  国家音乐厅及剧院演出

    198711月,台南南声社在国家音乐厅及剧院开幕首演节目演奏南管,之后汉唐乐府、华声南社亦均曾在国家厅院演出。

2.  国父纪念馆演出

    1982年南声社于国父纪念馆演出。

3.  教育部艺术教育馆之演出

    以今(千禧)年传统艺术之夜南管系列节目为例,应邀演出之团体馆阁团体有汉唐乐府、华声南社、江子翠剧团、咸和乐团、鹿港龙山寺聚英社、彰化南北曲艺馆剧团、台中清雅乐府……等等。

4.  地方社教馆演出

    如华声南乐府、串门均曾在台北社会教育馆演出。

5.  总统府介寿堂之演出

    199110月,汉唐乐府、华声南乐社曾应邀在总统府介寿堂参与地方戏曲节目的(象徵性)表演南管半小时。

(六)国际交流演出

    台湾南管应邀赴非华文国家地区交流演出者,首推台南南声社。自此台湾南管开始登上世界艺术舞台。

    198210月,南声社应法国文化部国家电台之邀赴欧陆各国巡演奏,深获国际注目。

    198412月,应邀赴纽西兰在〈泛太平洋民俗音乐会〉上演奏。

    19877月,应英国BBC电台邀请,参加伦敦「宫廷音乐季」节目演奏。

    近年汉唐乐府活跃于国际艺坛,更是国人熟知的事例,咸和乐府亦于1992年应赴日本名古屋市从事民间文化交流演出,颇获好评。

    近年文建会曾安排南管于〈纽约台北剧场〉、〈巴黎文化中心〉演出,曾被安排演出之团体有〈汉唐乐府〉、〈清雅乐府〉、〈雅正斋〉等。

(七)国际南音大会

    1982年在鹿港举办「国际南管音乐会议」及南管戏曲演出。1983在台南举办〈东南亚南管年会〉。

    再者,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近十几年来南管公开艺术性活动表演内容,有些馆阁如闽南乐府、华声南乐社等仍保持单纯的南管演唱演奏,但另有些馆阁如咸和、江子翠、清雅、聚英社等社团已融入曲艺及南管戏的演出,有名的汉唐乐府则以南管乐舞表演独树风格。复者,台北近几年汉唐、江子翠、清雅等艺术性表演活动每场常吸引几百甚至千人以上观欣赏,台北欣赏南管人口越来越多。

五、新兴南管馆阁团体

    近年来新兴南管馆阁团体很多,尤其是都市地区更为显著,以台北地区为例,除原有闽南乐府外,近年新成立之南管馆阁如:汉唐乐府(1983)(表演传承)、华声南社(1985)(传承、弦友聚会)、咸和乐团(1991)、江子翠实验剧场南管乐府(1993)(主要传承教学)、和鸣(法主公庙)(正式登记2000)(弦友聚会)、永和南乐社(1995)(弦友聚会)、东乐府(传承教学)、中华弦乐研究社(山韵乐器社)(教学传承)、台北市南管文化基金会筹备处(吕进发)(弦友聚会)。

    除此之外,另有一些新设南管教学班如:保安宫、奉天宫、中华民俗基金会等南管教学班,以及许多(由卓圣翔先生及林素梅小姐传承之)社区南管班。

六、南管纳入正式教学系统

    台湾以传统艺术教学研究为要务之高等学府首推国立艺术学院该校设有「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然为积极培养专业人才1993另成立「传统艺术研究所」硕士班,1995年又成立〈传统音乐系〉,此所系均设为南管组。

    1993年教育部颁布国民小学「乡土教学活动」课程标准,于1996学年开始三年级至六年级实施。1998年正式实施国民中学开设「认识台湾」与「民族艺术活动」两科让学童有机会了解南管北管,歌仔戏曲。

参:结语

一、南管是闽南人共同的历史传承与社会文化情境、脉络,且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它是维了闽南人传统文化,它是闽南人值得骄傲的共同文化资产,也是中国甚至世界性珍贵的文化资产,国人应珍惜它,闽南人更有责任爱护它,不要让它淹没不彰。

二、台湾南管文化艺术兴衰实与台湾政治、社经环境关密切。两岸的阻隔无法交流,社会经济追求工业化、现代化,社群解构、教育及生活的西化、美国化是以往传统艺术南管衰微重要的因素。

三、传统南管馆阁,是传统维南管香火不断很重要的组织。在1982年以前尤其是五○及六○年代可以说是台湾南管的寒冬。但是南管所以还能存续主要是还存在一些馆阁,它集一些弦友,继续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日常性的聚会,春秋两祭,祭郎君,祭先贤,婚丧仪式奏乐,还有就是东南亚地区之南管交流如1979菲律宾〈第一次东南亚南管大会〉、1981年马来西亚〈第三届东南亚南管年会〉,以乐会友,维南管的存活。

四、台湾的南管是传自大陆闽南,台湾南管的成长也常是得助于大陆艺人来台传艺,日据时代如此,光复后初期亦复如此。

五、传承是南管活水源头,而交流活动则赋给南管生命的意义。

六、最近十几年台湾南管的兴盛,主要是因

(一) 社会文化的反省,觉醒,七○年代兴起回归乡土、文化寻根运动。

(二) 自蒋经国先生以来之国家文化建设政策,如各县市〈文化中心〉之建设〈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文化资产保存法〉及〈文化艺术奖励条例〉公实施,还有就是〈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之成立。

(三) 政府委资助南管馆阁或团体进行南管戏、曲之保存、传承、推广。

(四) 政府资助南管馆阁举办很多活动,肯定南管价值并提南管地位,包括颁授薪传奖、遴选国家艺师等等。

(五) 政府资助延聘大陆知名艺人到台湾传艺。

(六) 将南管纳入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养成教育,及国民基本生活智识教育。

七、台湾十几年来新兴南管馆阁及教学单位很多,足以显示南管兴盛的现象。

八、台湾南管它已登上现代化艺术殿堂,且已是世界精表演艺术活动的一项。

九、经济发展转型初期虽然有危及统艺术的生存发展,惟由于能及时醒悟到本土文化主体重要性,并作适当调整因应,经济发展的成就反而是提供传统艺术再生很好的基础。

十、南管要能永续的发展,一定要更深入教育体系,要更融入生活。孤立于教育及生活之外的艺术,是不能长久存在的。

十一、在台湾对保存民间传统艺术朝野也有相当一致的共识,大陆很多优秀艺人到台湾传艺,台湾现在学习南管的学员急速成长,台湾未来新世代有可能发展成为南管的另一个新中心。

十二、台湾是一个典型移民多元社会,台湾尊重各族群的文化,台湾追求国际化但也敬重保存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白皮书,1998.10

2.辛晚教,南管戏,1998,传统艺术丛书,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3.陈瑞柳,台湾光复后南管先贤记,1995.10,台北市闽南乐府

4.吕锤宽,民国以来南管文化的演变,1994,千载清音南管学术研讨会论文

5.李秀娥,社经环境与南管社团发展关初探以鹿港雅正斋为例,千载清音南管学术研讨会论文

∧上一篇    

∨下一篇